兰池为秦始皇引水所造之池,并在池北侧造宫殿一座,名曰兰池宫,秦朝末年遭毁弃;2021年1月,在秦咸阳城遗址的考古中被发现确认
考古人员在秦咸阳城遗址发现一条水系遗存,沿线有类似湖泊的不规则大面积静水淤泥堆积。结合考古资料,判断东部水域即为文献记载的兰池
在《西游记》中,“八百里”这个长度曾多次出现,距离达到八百里的不仅有河流宽度,还有路程长短、山岭规模等等。据不完全统计,书中至少有八处地点有“八百里之遥”,它们分别是:
1.黄风岭第二十回,唐僧等人在一老者家借宿,作者通过老者之口介绍了黄风岭的规模:
我们这向西去,只有三十里远近,有一座山,叫做八百里黄风岭。
2.流沙河第二十二回,唐僧一行几人过了黄风岭,便来到了流沙河,河边有石碑写道:
八百流沙界,三千弱水深。鹅毛飘不起,芦花定底沉。
3.通天河第四十七回,师徒几人来到通天河,河边亦有一座石碑,上写:
三个大字,乃“通天河”。十个小字,乃“径过八百里,亘古少人行”。
4.火焰山第五十九回,唐僧等人来到火焰山地界,酷热难耐。通过询问过路老者,得知:
那山(指火焰山)离此有六十里远,正是西方必由之路,却有八百里火焰,四周围寸草不生。
5.荆棘岭第六十四回,师徒几人被荆棘岭阻挡,岭边有一石碣:
上有三个大字,乃“荆棘岭”;下有两行十四个小字,乃“荆棘蓬攀八百里,古来有路少人行”。
6.七绝山第六十七回,唐僧来到七绝山地界的驼罗庄,通过询问庄中老者得知:
这山径过有八百里,满山尽是柿果。
7.狮驼岭第七十四回,师徒几人来到狮驼岭时,太白金星变化成老公公模样,传信与他们:
此山叫做八百里狮驼岭。中间有座狮驼洞。洞里有三个魔头。
8.寇员外家与灵山的距离第九十六回,得知唐僧几人此行目的是前往灵山拜佛求经,寇员外告诉他们:
此间到灵山只有八百里路,苦不远也。
可以看出,唐僧师徒在西天路上不止一次经过距离有八百里之遥的地点,并且除了最后一处,其他几处都是妖怪的地盘,通过起来很有难度。那么,作者在描述河流、山川时为什么这么喜欢使用八百里这个距离,它到底有多远呢?
“里”作为计量单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。在商朝的井田制中,将一里视为长、宽各三百步所围成的面积,可见商周时,“里”是面积单位。井田制被废除后,“里”才开始作为长度单位。秦汉时期,一里等于300步,一步为6尺。唐朝时改一步为5尺,一里等于360步。这一计量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朝。可见,无论是《西游记》故事发生的唐朝,还是作者吴承恩所生活的明朝,一里都等于360步。
根据文献记载,唐朝时,一尺约为30.7厘米,一步的距离大概为153.5厘米,一里等于360步,换算成现在的距离大概是0.55公里,八百里就是440公里。如果按照明朝的计算方法,取一尺为31.1厘米,那么八百里就是448公里。而当今世界上最宽的河流是位于南美洲的拉普拉塔河,其最宽处也不过200多公里,并且还是在入海口的地方。可见《西游记》中出现的流沙河、通天河等位于内陆的区段,不太可能真的有八百里。
其实,在我国古代,特别是文学作品中,八百里并非确数,而仅仅是一个虚指,表示不可估量的事或者距离,也泛指距离之长、规模之大。例如辛弃疾诗中有“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”的描写;《水浒传》水泊梁山号称方圆八百里;在驿站传递中,又有六百里加急、八百里加急等描述。以上所有这些都只是一个大概数,并非实际距离。《西游记》中出现的八百里也是如此,它只是作者为了强化表达而使用的虚数词。
关注传统文化,解读经典名著,我是三夢遊水,欢迎与我交流讨论,一起成长~
我们是一个旅行类的公众号,那这一次in 姐就和大家来聊聊黎巴嫩的景色吧
战争与和平
这个地中海边的小国,
东部和北部接壤,南部比邻,
对于许多不熟悉这里的人来说,
首先想到的就是“战乱”与“动荡”。
但也确实是一个美丽且值得一看的国家:
深厚的历史底蕴,中东地区最惊艳的美食,
充满活力的“中东小巴黎”——贝鲁特,
从海滩到雪山只要30分钟,
文章来源:《湖泊科学》 网址: http://www.hpk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6/1390.html